下载APP 关注公众号

【视频】CIFF上海虹桥x77°专访丨十位设计师与家俬联结,传递香港精神

现场直击 时间: 2019-09-26

一批年轻优秀的香港设计代表,传扬香港设计精神和情怀。

香港知名设计师梁景华先生主导策划的「十师+俬」── 突破 Breakthrough 展览于9月9日在2019CIFF上海虹桥亮相。

77°全程follow此次「十师+俬」展览动态,并在展览期间,与参与本次展览的多位年轻设计师,进行了一场轻松而不失干货的对话——关于展览、关于他们的作品、也关于设计的那些事儿。有些碎碎念,有些天马行空,但足够真诚。

十位设计师与家俬的联结——「十师+俬」(10CC),以传达“香港精神”为己任,在国内外各大展览中充分展示香港本土原创设计的魅力,促进设计圈的互动交流。

2019年的「十师+俬」展览,突破过往,注入了设计界新锐力量,邀来多位年轻设计师展出他们的作品。这些家具作品富有才智和巧妙的设计元素,从生活的营营役役出发,突显设计师的态度,也凝聚了香港这个大城市的精神。

以下为对话实录:

77°:参加这次「十师+俬」活动的契机和初衷是什么?

Ricci Wong黄卓健:契机就是梁老师对我有恩,他一叫我就来啦。刚好有些家俬和projects上的产品on the way ,那不如试一试,逼一逼自己,希望可以将它们做出来,做一个小总结,所以就决定参加咯。完成一件产品明显需要很多地方去take care,不是特意为了这个展去做,而是真正作为自己的作品,不是在讲大范围的事情,而是自己的反映,比较走心。

Joe Chan 陈子俊:我觉得是一个很有意义的活动,一是代表香港的设计师,二是来到上海展出。可以从头到尾去创造一件家具,虽然我之前也有做过,但是那些都不能一比一地去完成,更多的是做一些布景。这次一比一地去完成一件家具是很好的体验,虽然你自己平时也可以去做,但是你不会贸贸然去做。通过这次机会去做一件家具,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

Max Lam 林子康:我也觉得这是一个挺好的机会。我们这些年轻的设计师可以由自己的想法开始,从构想到过程,去将作品做出来,再在上海展示,我觉得这是一个挺好的机遇,可以让各位朋友知道我们香港设计师的想法是怎样的。或者是说我们想讲的一些话、一些故事,透过家俬去表达出来,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过程。

Ken Cheung 张敬贵:其实很感谢梁老师的邀请,整件事情如果没有梁老师,根本做不成的。讲到家俬,其实我们以前也会帮一些projects去独立设计一件属于他们的家俬。但是这一件,我想是属于我们自己的,完全是自己的想法,自己想怎么做就怎么做的一件家俬。

CM Jao 邹卓明:我们做室内设计都很讲究空间体验,如何将一个空间的体验,用家具设计去表现出来。虽然大家的时间都很赶,但是看到做出来的成品大家也都很开心。

77°:这次活动的作品是用了多长时间来准备完成的,是否已经达到了设计师期望值?作品是否满意?

Wesley Liu 廖奕权:其实这次的时间不算紧迫啦,我第一次参加“十师+俬”只有一个月。这次有提前先跟大家讲了。我的这件作品两个半星期前才想出来,大概用了一个星期去生产,直接找到了一家上海的工厂生产,非常方便顺利,比我预期想象中好。

Oft(Ken Cheung 张敬贵、CM Jao 邹卓明):我们在这件家俬制作过程上不是很满意的,我想大概是因为时间问题。大部分很快finish的家具,没办法做到那么完美。一件家俬需要试多几个做法,才可以知道是否能够达到想要的效果,我们是昨天才见到成品的,而且作品在运输上也是一个问题,这也算是一种经验。

Max Lam 林子康:很感谢厂家愿意不断地去尝试,坦白讲,设计也是需要厂家跟你一起去尝试、去冒险,才能有一些新的冲击出来。如果一些厂家只是从生意的角度去做,未必有趣。需要厂家有一种开放的态度,设计师才能大致上做得到。香港过来内地做展览,我们缺少经验,运输上我们没有预计到会被扣关,作品包装上也是需要兼顾的,这些是我们平时做设计比较少考虑到的。我这件作品大概用了一个月。 

Joe Chan 陈子俊:我用了大概一个月。这次很幸运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厂家,他每个月生产五六千件家俬,而且都不是批量生产的,这次这件作品是他亲自帮我处理的,这些实验性的家具他们反而很有兴趣。其实他们也想创新,他们也想尝试一些新的技术,刚好我们这次做的这件家俬也突破了他们一些新的技术,原本整件作品我是打算做成塑料的,但是成本很贵,要塑模,时间很长,这次就变成整件是实木的,拼接的时候也用了很多新技术,这件家俬整体我本身是比较满意的。

Ricci Wong黄卓健:我六月份的时候已经在跟他们谈这件作品了。九个设计师都是出家俬,我出了一个喇叭,吓了一跳,不过整体都OK的。大家的时间、地点、人物都是在同一条line上,所以做出来我自己觉得OK的,可以有90分。

77°:各位在设计方面是否遇到瓶颈?或者说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CM Jao 邹卓明:之前几届有一些前辈已经为我们开了头,内地市场、台湾市场,哪里都好,已经有了一条通道给到我们,让我们有机会去做这些事。我们面对的是公司的资源能不能配合到,怎么找多点东西回来做,就像家俬厂一样,我们也想挑战一下自己。

要怎么才能告诉其他人,其实我们也很感兴趣啊,虽然我做着戏院,但是我对剧集也很感兴趣的啊。我们会遇到的问题是:已经有这么多人在这里了,我们要怎么去宣传自己,要怎么去让别人知道,其实我们对很多事情都很有兴趣的。

Wesley Liu 廖奕权:我们香港设计师是不喜欢吹水的,这个是我们的style。我们真的很直接去表达我们在想什么。我相信在座的各位都不会喜欢某种“风格”的。因为“风格”其实是网络媒体硬做出来的东西,我们从来都不会说跟着一种“风格”去做。

大家可以大概看得出这件作品是出自谁的手,但是我们讲不出他的作品有什么独特的风格,没有词汇可以去形容。我觉得这些就是很多香港设计师的特质,所以出来演讲也好,去表达我们的作品也好,我们可能没那么高的表达能力,没太多的词汇,没太多的包装,没太多的故事。当然很多作品都会有故事,但是那个故事也很直接,是怎样就怎样,不会专门把它包装得很漂亮,硬去做一些事情。在内地很多微信推广项目上,文章写得都很漂亮,但是你回头看,文章跟作品其实根本没有什么关系!

Max Lam 林子康:一些香港的前辈在内地发展得很成熟,我们这一代想在内地发展也有一些门路在。我们都听说有很多机遇,很多发展的空间,例如说:接受能力大,相对于香港来说,projects size也比较大,其实都知道有这些东西,但是如何去做,香港设计师也有一个问号在这里。文化上也有一些区别,香港的设计团队能不能配合到内地做一些size比较大的project,这些都需要大家花时间去研究,如何才能实践得到。

Wesley Liu 廖奕权:在设计手法上,空间那么大,我们不会像平时做一些小住宅那样,每一个位置都要很细致、很漂亮,我们在处理一个较大的空间时,要知道亮点在哪里。

CM Jao 邹卓明:其实说文化差异未必是一种很准确的说法,因为就算你是做同样类型的项目,你做不同的项,已经是往不同的方向去做了。

Joe Chan 陈子俊:我记得我最初来到内地时,我把洗衣机摆在厨房,被人骂了。因为他们觉得洗衣机是脏的,不能跟食物放在一起,这已经就有些文化差异了。还有就是我们去到北方做一些项目,比如说一个走廊,我们觉得一米,一米一已经很足够,很宽阔了,但是在北方是远远不够的。

Wesley Liu 廖奕权:最大的差异就是天花楼底多高,在香港我们可以接受两米二三,其实这是很正常的,但是这在内地是不可能发生的。

Joe Chan 陈子俊:所以地域、空间会有很多的差异,但是我觉得真正的设计师就是要去适应。设计师跟艺术家不同,设计师需要符合甲方,业主的不同要求,要符合他们的需要。我觉得香港设计师的优势就是:灵活,点子多,变化多。

在我们还没来内地之前,做一些两百方的房子已经觉得很大了。来到内地之后,面对六千方的住宅,其实那种无奈感是有的。我看到头都晕了,想着要如何塞满它已经是很困难的了。但是我觉得一路去适应,慢慢找资料去做的时候,又会发现其实没有那么难。所以我觉得香港设计师要慢慢地向外走,去见多一些不同的东西。香港设计师绝对做得到的!

Wesley Liu 廖奕权:在内地你会发现他们喜欢把房间分得很细,我写毛笔字要个毛笔房,我画画要个画房,我打机要个游戏房,就是要专门分出很多间房,但其实真的用得着吗?尤其是住宅要多些人与人之间的接触,那种情怀才比较重要。所以我形容香港设计师在做设计这一方面的东西是比较有温度的。

我们就算是过来多少年,都比较难被同化。我来了内地交流了这么多年,其实我中途有尝试过想要去模仿他们,学他们的设计,学他们讲话,学一些套路,但是我发觉真的是学不来的。我由开头的羡慕,接着就去追求,到现在的放弃,才没有那么迷失自己。做回自己才是最真实的,最舒服的。

Ricci Wong 黄卓健:瓶颈是做design是常常赚不到钱的,穷到只剩下些木头,那我就问问那块木头:“木啊,你想做些什么?”我做着做着就不是只做室内设计的事。回过头,那块木头又会告诉我说:“它可不可以变成另外一种东西?”Design给我一个发挥在不同领域方面的想象空间。如果你单纯只做某一种设计,你会受到大气候的影响。我觉得香港的设计师可能会比较容易找到方向,可能是因为我们的空间就这么大,我们会利用现有的资源去做成一些事情。我觉得我们香港设计师什么都没见过,不如这种也试一下,那种也试一下,我们的限制反而会比较少,有些冲撞会让我们的变化更加大。我觉得这可以算是瓶颈,也可以算是一个突破口。

77°:黄卓健老师您的作品在几年前非常火,而且也上了国内知名的综艺节目,其实您是可以乘着势头在此获得更加多的机会,但是却没有继续,并逐渐转向香港木库的工作,您的心态是怎么样的呢?

Ricci Wong 黄卓健:我觉得你有一方面有talent,但是不代表你就会配备其他很多东西。可能你还需要配备一些市场推广,可能还需要配备一个经纪人的角色,去帮你做所有经纪上的事情。在内地,你要懂得那个套路,你才能收到钱;你要懂得玩他的游戏,你才能够融入到这个社会中去。但是你不认识人,还有很多很多因素,不是我们单纯做设计就可以做得到。我发觉我公司其实还有很多瑰宝,我想做一个有可能性的design。

我常常将自己的秘密讲给树洞听,可能树木就是我的恩人!它会跟我说:“好啊,那我带你走一段。”我觉得这就是随缘,可能没有顺着那个风势去走下一步会很可惜,但这些东西真的就都很随缘啊。如果你是做属于自己的作品,是没有人可以取代你的,你就反而是那个领域的王。那我觉得要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咯~无论是社会意义上,或者说真的是本质上,树木工业化的过程中可塑性是很高的。这半年也是一个很大的转变,2019年是一个很大的转变。

Ricci Wong 黄卓健 海漩博物馆座椅

77°:陈子俊老师您的很多作品都有中国元素,现在中国风潮是很流行的,也有很多大牌为了迎合中国市场采用很多中国元素设计,很多情况下都是比较尴尬,您是怎么看这个情况的?

Joe Chan 陈子俊:其实我觉得融入本身国家的文化去做一些设计是不容易的。我也试过很多失败的例子,但是创新就是这样。想要创新,就要承受失败!我印象最深的是:我用一个珐琅彩的瓷器元素去做一个设计,做出来自己都觉得很寒酸、很难看。这些都需要一个失败的过程,要慢慢去拿经验、去调整。

无论你做什么,必然要自己很喜欢的,要自己会去做才行。比如说中国的收藏、中国的古董,我本身是非常喜欢的。我喜欢收藏一些石雕、木雕、竹雕、瓷器啊,如果可以把它们转化为设计,就可以很开心了。真的要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那份热忱很重要!当年中国的瓷器相当于如今美国的iPhone ,那时候的瓷器是最高的科技,又耐用、又容易清洁,欧洲的人们都来抢购。我们要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你才能走得下去,如果不是的话,会很难的。

另一个就是经营,很多很厉害的设计师可能不一定会经营跟销售,需要找一些理财理得好的人或者说会营销的人去合作,就是自己哪部分欠缺的,就要去找那些可以弥补自己欠缺这一方面的人去合作。

Joe Chan 陈子俊 泡泡 Bubble

77°:林子康老师您除了是一位设计师,还有3间甜品店,其实很多设计师都希望有自己的店会充分发挥自己的设计理念和想法,您是怎么看待的?这个也是您的设计想法的映射吗?

Max Lam 林子康:香港那三间甜品店,其实我只不过是占很小的一部分,从投资的角度。我主要是负责做设计的,有另外的partners负责做运营、做生产。单靠我一个人,我完全不知道要怎样去搞。例如说透过这个餐饮业,有学到一些另外的东西。当有一个空间给到你去发挥,你大概会想要怎么做。你会发现运营一家餐厅远比设计要更加复杂,涉及到的层面太多了,那些是我们一直接触不到的东西。

我觉得要抱着一种心态,喜欢就要去尝试,在这个过程中遇到问题,就同合伙人一起去研究要怎么去解决。归根结底又跟做设计一样,你永远要够胆去博,够胆去试!做室内设计也好,其它工作也好,都要找到自己的定位,自己的特点在哪里,这样其他人也才能找得到我们的价值。

Max Lam 林子康 凼凼转

77°:Oft 团队主要是做戏院的设计,这个是一个很细分的市场,其实并不常见,这个是你们个人的喜好还是市场的选择呢?

Oft(Ken Cheung 张敬贵、CM Jao 邹卓明):其实是戏院选择我们。我们帮客人做设计的时候,会首先考虑他的品牌定位,在这家店内要看到个性,要告诉其他人,这家戏院是属于你的。我们想要了解不同人的需要,他想要用什么角色去做这件事,我们就去配合。

Oft Interiors 摇摇

77°:作为参加过3届十师+俬活动的元老,廖奕权老师明年您还会继续参加吗?您觉得参加这个活动对你来说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Wesley Liu 廖奕权:刚刚我们已经在跟梁老师在聊下一届啦。收获是个人的成长,这个对于我们每一个个体来讲,不是一个家俬展,我们不算是来参展的,是纯粹团结了一种香港人的力量,香港设计师的一股精神,希望透过梁老师跟“十师+俬”去传达出一种精神,可能这跟家俬没有太过直接的关系。因为地淡化了,真的需要一些前辈去团结我们年轻的一代,去告诉大家究竟香港设计师有什么。

现在内地很多优秀的设计师也都会经常去国外体验,也会翻墙去看一些不一样的东西。大家的水平已经拉到越来越近,那么在拉到这么近的时候,我们的差别在哪里?我觉得有很多我们的东西是抄不到的那就是情怀、温度以及我们对待生活的态度。

Wesley Liu 廖奕权 齐上齐落 You Jump I Jump

展开
打开APP阅读剩余60%内容
{{detail.title}}
{{detail.summary}}
{{detail.questions[0].answers[0].title}} {{detail.questions[0].answers[1].title}}
{{detail.vote.bluePercentage}}  ({{detail.vote.blueCount}}人支持)
{{detail.vote.redPercentage}}  ({{detail.vote.redCount}}人支持)
你已支持左边 你已支持右边
投票
投票
原创作品 作者:Hanzi 法律声明

77°全球家居新媒体所有文章/评论属于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77°全球家居新媒体的观点和立场!77°全球家居新媒体致力于打造全球泛家居产业的信息平 台,所有内容和信息未经授权,禁止任何机构或者媒体转载,如需进一步了解详情请联系邮箱: news@77D.cn。部分引用或者转载的信息,我们已主动联络作者或者机构获取授权,如果您发现 内容存在版权问题,请点此反馈,我们将及时处理。

77icon
报料建议:INFO@77D.CN
新闻服务:020-28678977 展会服务:020-28678972 招聘服务:020-28678999
COPYRIGHT ©广东柒柒数码科技有限公司 本站由 提供计算与安全服务 粤公网安备 44011302003105号
APP下载
77app下载
77度公众号
77公众号
JJR公众号
JJR公众号